首页  今日要闻  今日头条  身边感动  街道播报  家住社区  走进直播间  政法在线  微视频  教育  行走碑林  文旅融合  碑林视频  图片新闻  碑林故事  党建新闻   文苑风采

这里有你看不完的风景||行走·碑林(11)齐延琨等:《西何家村的变迁》

来源:碑林融媒体中心 时间:2021-06-08 11:06 字号:

西何家村的变迁

齐延琨等

图片
图片

游走在繁华的都市,顺着岁月河流逆流而上,追寻着遗落在村庄里的故事和痕迹;在清波暖流里,回忆起今生在村庄里所经历的前尘往事,让我们翻开历史的画卷,走进西何家村。

追溯西何家村的历史可以到明末清初,但具体什么时候还没有详细记录。之所以称为西何家村是为了区别曾经位于文艺路上的东何家村。何家村是唐长安城兴化坊所在地。根据唐代的长安城地图,在长安城的北面是皇帝居住的宫城和中央行政机构所在的皇城,其余部分称为郭城。郭城约占全城面积的78,一条宽155米的中轴线一一朱雀大街纵贯南北,横竖相交的十字形街道将郭城划分为排列规整、如棋盘状的108个方块,被称之为“里坊”,是当时的居民区。当时的唐长安城按中轴对称布局,由外郭城、宫城和皇城组成。城内街道纵横交错,划分出110座里坊。兴化坊在郭城北面偏西的位置,靠近皇城附近,是王族贵戚和达官显贵居住的黄金地段。1970年,西安市南郊何家村发现唐代金银器窖藏坑,出土了一批唐代文物,多达千余件。这次考古发现出土文物以数量众多、种类繁复、工艺精美、保存完好著称于世,也是20世纪隋唐考古最为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而且这批珍贵文物蕴含十分丰富的信息,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艺术、风俗、技艺等多角度、多层面地揭示了大唐时代的生活。何家村窖藏可称得上“皇冠上的明珠”,也有专家称其为“何家村遗宝”、“大唐遗宝”,成为20世纪中国重大考古发现。

村民王大婶是西何家村的原住民,她是一个精神焕发的中年妇女,谈到西何家村的历史,王大婶如数家珍。在听说我们此行的目的后,王大婶的兴致更加高了。她说他爷爷的爷爷就住在这里,她家可算是见证了整个西何家村的时代变迁,荣辱兴衰。在与我们谈话间,热情的王大婶拿出了她家的传家之宝,一件极其珍贵的何家村窖藏文物。她说,相关专家已经对她家的窑藏文物进行了鉴定。通过对这些器物的器型和花纹进行分析,专家们确定这是一个唐代窖藏文物。西何家村曾经出土过一些文物,出土的唐代器物大多数是陵墓中的随葬品,而王大婶家的这个文物却充满了浓郁的唐代生活气息,它把千年以前古人的生活状态生动地展示在我们面前,精美绝伦,我们仿佛穿越时空,回到那浪漫、开放而璀璨的遥远年代。在中国的历史上,如果论疆域,唐朝或许并不是最大;如果论武功,唐朝也并不是最盛。但唐代以她那开放的胸襟,博大的气度,浪漫的情怀,张扬的个性影响和征服了八方四夷,并且一直让后人景仰不已。所以,只有唐朝,才会给今人留下那么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对于文物而言,也只有西何家村遗宝,才能集中反映大唐王朝的技术水平、艺术成就和精神面貌。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尽管西何家村有着光辉的历史,但在城市高速发展的进程中,滞后于时代发展步伐、游离于现代城市管理之外、生活水平低下的居民区,曾经一度被称为“都市牛皮癣”。缺乏统一规划和严格管理,不仅影响了西安古城的基础设施布局,与周围日益亮丽的市容环境及渐趋完善的市政设施也形成巨大的落差,其脏、乱、差的卫生条件和安全隐患让西何家村的村民们头疼不已。

“抬头一线天,低头泥水沟。”这就是西何家村曾经的写照。

过去的西何家村,占地168亩,全村人口2574人,改革开放前是碑林区20多个村子里最穷、最乱的村子之一。在1983年时,全村还没有一条能走车的道,一下雨,家家户户都要穿上半膝高的胶鞋,极其落后。

据西何家村一位老村民说,过去最头疼的问题就是水和电。由于西何家村过去很多村民的主要收入是靠房屋租赁,因此村中常年驻有大量外来客,一些村民为了扩大租赁收入,开始不断的向楼层上方加盖,向周围空地扩展,越来越多的附加建筑“肩并肩”的挤在一起,形成了名副其实的“抬头一线天”,空间是增加了,房客也多了,水电问题也随之而来,到了用水、用电高峰期,那么多人一起用,总是造成停水、停电,这种情况频频发生,时间久了,给村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

在我们一行人了解西何家村历史的时候,多位老住户提到在没改造之前用电问题一直是村民们的一块心头病。家住在西何社区的赵奶奶提到西何家村过去的用电问题时不住的摇头:“当年我们的主要收入都是靠把房子租出去,家家户户基本都有房客,我们家就有70多户房客,为了多腾点地方收租,每家每户都盖楼上楼,加盖三四层,挤的哟,阳光都照不进来!每个楼中间就那么点小缝缝!”赵奶奶顿了顿,眼光向远处飘动陷入了回忆:“每次一到上下班、五六点、九十点的用电高峰期,那么多人一块用电,你想想啊,那么大的用电量电压怎么承受的住?老是断电!一断电就耽误事,孙子作业写不了了,电视看不了了,一抹黑连取个东西都找不到,太耽误事了!”说起现在的生活赵奶奶一下换了个神情,脸上笑开了花:“现在不一样了啊!自从老村子改造了以后,不光环境好了,用电那也是一点问题都没有的,自从搬进来以后还从来没出现用电高峰期断电的情况。”赵奶奶说起现在的西何社区生活赞不绝口,说终于实现了原来一直想提高生活质量的愿望。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除了水、电不间断的出现“罢工”情况,还有一个突出的问题,那就是下雨的时候。
西何家村地处低洼,一到下雨天,雨水就滚滚而来,加上村里的排水系统落后,雨水得不到排放就冲到了村民家里。道路上情况更是糟糕,雨水和着泥土形成一条条浑浊的泥水横亘在村子里,村民们外出都要把裤腿挽的高高的,提着鞋趟过泥水才行,实打实的“低头泥水沟”,而像这样的“小洪水”在西何家村的过去发生过不止一次,每次到下雨天,西何家村的村民们就叫苦连天。不仅如此,在大雨结束后的几天里,由于积水得不到有效疏通,泡着烂泥和垃圾一连好几天,散发出的臭气传遍全村,环境卫生问题堪忧。
另一方面,日益加剧的房屋加盖也带来了不小的安全隐患。从加盖一两层,到加盖三四层,不断增多的“房上房”变成了危房,一遇到下雨天和小型地质灾害,西何家村的村民们就胆战心惊,生怕处在负荷边缘的房子发生垮塌。这是房屋的安全隐患,人口上也存在极大的安全漏洞。由于各户并没有一套完善的人口普查系统可实施,因此在将房屋出租给外来客时并没有做登记,大量外来客的流动给村里带来了不安定的因素,东西丢失的情况时有发生,给西何家村的村民们带来身体和精神两方面的压力,生活质量低下。
1986年在上级的支持下,西何家村人解放思想,克服重重困难,建起了全国第一个农民办的大型游乐园“北方乐园”,在它的带动下,西何家村集体经济也得到了快速发展,村民们的市场经济意识被大大激发。许多村民都在乐园内承包项目并得到了较好的收益,没有在乐园承包项目的,也都纷纷走出村开店搞投资。谁更能致富,成了村民暗自较劲的主题。
80年代末,西何家村大部分村民都盖起了楼房,家家户户添置了彩电冰箱,10多户村民开上了小汽车,村上还给出嫁的姑娘盖了100套姑娘楼。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我国部分少数民族在自家姑娘实行成人礼后(有的是:洗礼。有的是第一次月经后。有的是本族规定的年龄),便让她们独自居住在一幢单独的楼上(竹楼或木楼或砖砌楼),各民族规定不一:有的一个月、三个月或半年不能下楼,不能见男人(包括父兄);有的在门上、窗台做上标记,表明这家有待字闺中的姑娘,有愿意的可以来提亲或直接与姑娘交谈、送情物等等,这种专门为待字闺中姑娘准备和居住的楼就叫“姑娘楼”。“姑娘楼”听起来就是一个充满着无限爱恋遐想的地方。在城中村中建立了这样一群建筑,更为村庄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个个正值青春年华的姑娘们,周遭焕发着蓬勃的朝气,正如诗中写得那样:“有美一人,婉如清扬。妍姿巧笑,和媚心肠。”

西何家在村子里盖起的这一栋栋姑娘楼,不仅仅是解决了出嫁姑娘的居住地,更是寄托着对待嫁姑娘的美好祝愿。年轻的姑娘能早日等来属于自己的良人,从此幸福美满。或许这些普通的村民并不知道何为浪漫,可他们却在奋斗过程中书写着属于平凡人的诗情画意。

进入90年代,各地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位于城区的西何家村不可避免的卷入到城市建设的洪流中。在党支部多次开会动员下,西何家村村民们积极配合村干部,根据城市整体发展需要,响应政府号召,于2005年元月成立了西安西何家村城中村改造建设发展有限公司,20053月实施撤村转户,7月完成村集体经济改制,实现村民变股民。

西何家村的城中村改造计划于20066月具体实施,村民们在在市、区政府的领导及市区城改办的指导下,始终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原则,仅用了短短两个月的时间,共搬迁所有村民及租住户3万多人,拆迁26万平方米,在各级领导和相关部门的帮助下,现在632层的安置楼已经全部入住。改造完毕后,安置村民面积达13万平方米,集体商业面积达6万余平方米,坐拥小康。据了解,西何家村目前集体固定资产16亿元,村民人均年收入突破3万元,人均住房100平方米,人均商业面积65平方米,西何家村十八岁以上,五十五岁以下的村民全员就业,真正做到了“老有所养、少有所教、残有所帮、中青年有所为”,实现了共同富裕的目标。成为西安城改的一面旗帜,可谓一改往日风貌,昔日落魄不在,今朝花团锦簇!

编辑:孙苗苗



主办:西安市碑林区人民政府  承办:西安广播电视台
联系地址:西安市曲江池西路60号 邮箱:xatv@xiancity.cn 新闻热线:029-853566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