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今日要闻  今日头条  身边感动  街道播报  家住社区  走进直播间  政法在线  微视频  教育  行走碑林  文旅融合  碑林视频  图片新闻  碑林故事  党建新闻   文苑风采

这里有你看不完的风景||行走·碑林(12)萧迹:《太乙路·祭台村》

来源:碑林融媒体中心 时间:2021-06-10 09:18 字号:

太乙路·祭台村

萧迹

西安市有一条路叫太乙路,因遥望终南山太乙宫,而取名太乙路。在西安众多街道马路中,太乙路并不是一段很长的道路,北端从西安明长城东南角始接环城东路,到南二环太乙路立交终通西延路也就是3.9公里的距离,但这条路对我来说却有着很深的意义。从1993年调到西安工作到现在,工作单位和所住小区都离这条路不远,可以说,每天都要经过太乙路,我的户口所在地就在太乙路派出所。
我刚调到西安工作时,跑单身,每天下午下班后,人家都回家了,我便出机关大院来到太乙路,去的次数最多的地方自然的就是太乙路上的祭台村了。当然,那时候的祭台村已没有了村子的概念,像所有的城中村一样,小巷密集,小路纵横,小道杂乱。整个村子又窄又挤,村里全是村民自家盖的小楼小院,租赁给各种人员居住,祭台村的村民也早已由农民变成了房东。村子里街巷店铺星罗棋布,人来人往,摩肩接踵,熙熙攘攘,各种小吃、烧烤一家挨着一家,我就是冲着那里热闹非凡的夜市去的。另一个原因是我的一位诗人朋友曹光辉一家当时也临时租住在这里,我因常去看他,所以,祭台村便成了我常去的地方。

去的次数多了,对它就有了感情,有了感情,自然的就有了打探的兴趣。结果却让我是大吃一惊。我决然没有想到,眼前的这片杂乱无章,毫不起眼的村落竟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中村。据史料载:祭台村始建于汉代,到了唐代高宗时,李治为了便于遥祭昭陵,在长安城的东南特设祭台,于每年祭祀之日,在此追念他的父亲唐太宗李世民。杜牧有一首诗,名为《将赴吴兴登乐游原》,写道: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欲把一麾江海去,乐游原上望昭陵。后人借此取“祭台”为村名沿用至今。再往前追朔, 北魏时就已有了村民建村,在祭台村出土的北魏《邑子二十四人造象碑》记载,那时,祭台村称为羌村。

祭台村位于大雁塔之东,乐游古原北坡。唐玄宗时,城邑扩大,有了108坊,祭台村所在的位置就在唐长安城东南的安邑坊。安邑坊,东西一公里,南北半公里,四面开门,坊中有十字大街,内有庙观寺院。至唐末战乱,首府东迁洛阳,长安城颓败殆尽,坊区的建筑也悉数尽毁了。到北宋宋哲宗年间,这里又成了一片粮田,当年迁出的先民后代们又陆续回到祭台村繁衍生息,延续至今。
祭台村有粱、王、夏、彪、高、姚、陈、叶等姓,但以粱姓为主。村上人说,粱家老先人在落户祭台村以前,是大唐西市的一个轿子手,轿杠把肩膀上压出了一层铜钱厚的糨子,这块糨子一代一代遗传,火伤似地烙在每个祭台村男人的肩膀上。祭台村人把肩膀上的这一疙瘩糨子亲切地叫做“祭”。祭台村村规森严,不论哪朝哪代为官为绅,只要回村祭祖认祖的梁门后裔都要脱了官服,让族人挨着个儿地验“祭”,通过检验的才能够祭祖认祖。等到了清乾隆年间,祭台村已是响名四乡的大堡子了。
新中国成立前,祭台村以粮棉为主,百业兴旺。现在村子还流传着一句话,四大家,八小家,二十四户盈活家,都是有钱有地有产业的富户人家。祭台村还有两大特色,一是村里的手工豆腐,大部分人家都有豆腐坊。西安府的咸宁、长安两县,差不多吃的都是祭台村的豆腐,原因是祭台村的水好,磨出的豆腐没有土腥气,家家户户都吊有豆腐包。祭台村的豆腐干也远近闻名,城里人都说,祭台村的香干顶风能香十里地。二是村里的车把式。那时的车把式是技术活,相当于现在开大车跑运输的司机。西安府东西市的马号里,不论早晚都拴有祭台村的骡马大车。城里面有字号的人家都喜欢叫祭台村的车把式。
60年代初的时候,村里还有1500亩地。后来随着西安市政建设的需要和企事业单位的发展,村里把1300亩地贡献给了国家。1993年,修建南二环时,拆了100多户。2004年修太乙路立交,又拆了200多座院落,将太乙路与西延路连通。到了2009年,祭台村随着完成西安市首个城中村整村的拆迁改造,这座有着千年历史的村落再也找不到了。朋友曹光辉一家也早已搬离了祭台村,今天,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座拔地而起的摩天大厦,这些已建成和正在建设中的鳞次栉比,林立高楼将曾经的祭台村消失在了时间的烟尘中。也许,很久;也许,很快……祭台村和太乙路一样,成了一个地名一个标志,成为人们心中一抹淡淡的记忆了。
在迅猛发展的时代里,车轮滚滚,行辗中未免有些残酷,将曾经的一些烙印在我们记忆深处的痕迹撕裂在时光的隧道。但--历史总是朝前走的,前进意味着进步,这总是令人欣慰的。如此,太乙路、祭台村的今天也是令人欣慰的。

编辑:孙苗苗



主办:西安市碑林区人民政府  承办:西安广播电视台
联系地址:西安市曲江池西路60号 邮箱:xatv@xiancity.cn 新闻热线:029-853566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