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今日要闻  今日头条  身边感动  街道播报  家住社区  走进直播间  政法在线  微视频  教育  行走碑林  文旅融合  碑林视频  图片新闻  碑林故事  党建新闻   文苑风采

【我的东大街】(34):《我和东大街的故事》作者:李赢

来源:碑林融媒体中心 时间:2021-09-14 10:57 字号:

 

我和东大街的故事

  李赢

  

我于1938年出生于西安,家住钟楼以北的武庙街,即现在的西一路,与易俗社斜对门。听大人说,1926年军阀刘振华围西安城八个月,城中饿殍遍地,那时我一家大小,祖父、我父亲一家、叔父一家二十多口人都在西安城内,叔父从德国回来被阻在东城外,见不了昼思夜想的亲人,放声大哭一阵折程返去。守城的杨虎城将军和我叔父有深厚的交谊,曾派兵士给我家送过几次洋面。当时我父亲是易俗社的社长,社里还有一百多口子人哪,由于父亲的努力,解围时易俗社没有饿死一个,这是很不容易的,之后为了表彰父亲的功劳,易俗社就奖励给他这一院房子。

武庙街紧邻东大街,地处市中心,有个易俗社,是西安人文化生活的重要场地,白天晚上有两场戏,很热闹。街口有个醪糟铺子,父亲经常带我我去喝醪糟,用风箱先把水烧开,放醪糟胚,然后甩个鸡蛋絮絮进去,那香甜的味道是我的终生所爱。

我出生适逢抗日战争期间,正如前几年连战访问时说的:日本飞机轰炸重庆,返回时路过,把剩下的炸弹往西安扔一扔。虽有些轻描淡写,但也警报频频,我被大人抱着跑到易俗社后花园的防空洞躲警报,回来时要到街口向钟楼望望,看楼角上挂的灯笼。两个红的就是危险四个白的中,就是没事儿了。

每天三、四趟的跑警报,受不了啦,我家做了战略转移,大哥带二哥去汉中,大姐带三姐去兰州,父母亲带着有成疾的二姐和四岁的我,回到家乡蒲城。我在这里启蒙上学,十岁那年,蒲城要解放了,当时父亲正在西安处理易俗社的事务,母亲带着残疾的姐和年幼的我。两个孩子非常害怕打仗,母亲就舍弃家当带我二人奔回西安,在武庙街定居下来。
我继续上小学,学校在东大街,街面上有个小小的招牌,上面竖写“青年会”三个字,很不起眼,是个教会组织,而里面的小学校却很具规模,有很大的操场,校园内一排五、六间教室、大礼堂、办公室,教师均为女性,着月白旗袍,白袜布鞋,一个个文质彬彬,美丽又可亲。我非常喜爱我的老师,尤其是班主任,爱她简直爱得入迷,上她的课就是我最快乐的享受。

1949年五月西安解放,这年我十二岁,和家里大人一起在东大街看解放军入城,看到“将革命进行到底!”的标语,我兴奋地告诉父亲:“解放军是在搞革命呀,这是好事情呀!”父亲也很高兴。我的祖父和父辈都是陕西省第一批同盟会会员,深知革命的意义,我一家人和全国人民一样喜庆解放。

进西安的是彭德怀的第一野战军,有部住在东大街“西北大旅社”,和我的学校隔着街道,斜对门,有三位搞宣传的战士到学校来要给孩子们教扭秧歌,潘校长很客气地把下午课外活动的时间让给他们,我每天着魔似的往学校跑,跟解放军学秧歌,学唱革命歌曲,接着就化了妆,敲锣打鼓到东大街宣传党的政策去了。“打土豪,分田地” “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等等。

后来他们要走了,我和小伙伴们到旅社送行,却不知道几个兵的姓名,只知一个小女兵是刘胡兰的妹妹,一问他们已经开拔解放大西南去了。

不久,政府工作人员来我家要买我家的房子,改建成西一路小学。那时的父母多么拥护人民政府,没费多少唇舌就接受了政府给的价钱,全家迁居到骡马市街,从东大街的北面迁到它的南面,但依旧与东大街紧邻。东大街是我们全家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时光荏苒,东大街已成为我生命中割舍不去的情愫。现在,百年历史的东大街开始改造了,我和我的孩子衷心期盼东大街的明天更加美好。

  

  

  

  

编辑:孙苗苗



主办:西安市碑林区人民政府  承办:西安广播电视台
联系地址:西安市曲江池西路60号 邮箱:xatv@xiancity.cn 新闻热线:029-853566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