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今日要闻  今日头条  身边感动  街道播报  家住社区  走进直播间  政法在线  微视频  教育  行走碑林  文旅融合  碑林视频  科普知识  碑林故事  党建新闻   文苑风采

带你感受碑林非遗的独特魅力——传统音乐篇

来源:遇见碑林 时间:2024-12-12 10:09 字号:

12月4日,在巴拉圭首都亚松森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上,中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项目成功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至此,中国共有44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居世界第一。

中国传统非遗文化宛如璀璨繁星,截止目前,碑林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共计10大类79项,其中世界级项目1项,国家级3项,省级20项,市级27项,区级79项。

图片图片图片

现在就跟我们一起走进碑林非遗之“传统音乐篇”,来一场充满特色的碑林非遗之旅吧。

图片
西安鼓乐

“西安鼓乐”始于汉,兴于隋,盛于唐。是唐代宫廷的“唐大曲”,自唐已流传1300余年。“西安鼓乐”是我国境内迄今发现并保存最完整的大型民间器乐乐种之一。目前国内外音乐家和历史学家研究中国鼓乐时,都把目光投在声响犹存的“西安鼓乐”中。它曲调丰富、形式严谨、风格鲜明,被誉为“中国古代的交响乐”。由于传承方式非常原始,千余年来,乐曲韵味全由民间音乐大师、乐工、艺人口传心授。“西安鼓乐”为我们留下了一段中国民族音乐的真正历史。2005年西安鼓乐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

 西安鼓乐东仓鼓乐社

图片

东仓鼓乐社是西安鼓乐著名的乐社之一,古称敬禄东仓鼓乐社,明清时为皇宫粮仓所属,是西安城极少数吃皇粮的官办鼓乐社,建社历史悠久,据现今可查资料,清代嘉庆、道光年间由僧派毛和尚亲录古谱教授东仓人。清代光绪年再由元大和尚教授东仓鼓乐社,由僧派大师真言传谱,由此东仓鼓乐社成为著名的僧派乐社。民国年间鼓乐渐渐衰落,东仓鼓乐社的艺人寻找鼓乐大师朱桐先生,从三原拾轿将其请入西安城并叩拜、供养,经朱桐先生亲口传艺,培养出梁振源、程天相、赵庚辰等鼓乐大师,使东仓鼓乐社得到真传,成为数家鼓乐社的佼佼者。

文革后,赵庚辰先生大弟子-著名的旅美书画家范炳南先生于1978年协助赵庚辰、屈志明、荀诚信全力以赴抢救东仓鼓乐社。2004年,经范炳南先生出资扩编的鼓乐社,培养了一批新一代青年演奏人员,2006年4月时任曲江管委会主任段先念保护抢救鼓乐,东仓鼓乐社遂进入大唐芙蓉园,使神秘的唐代宫廷室内音乐与紫云胜景相得益彰、交相辉映,让中外游客能够在观赏唐代皇家园林的同时,聆听到来自中国皇室的珍贵鼓乐。

大吉昌鼓乐社

明代西安府有两个官办粮仓,永丰仓(西仓)和敬禄仓(东仓),两个粮仓都有鼓乐活动,成员全系仓内工人,直至清末,官仓停办,逐渐成为市民业余鼓乐社。东仓鼓乐社一直活动至今,西仓鼓乐社却湮灭在历史长河中,继承西仓鼓乐社传统的是大吉昌鼓乐社。民国六年(即1917年),周鼎山、裴玉杰、傅振中(原大吉昌铜器社成员)等几人拜西仓鼓乐社谢青莲、程金林为师学习鼓乐,民国七年(1918年),随着大吉昌铜器社土崩瓦解,大吉昌鼓乐社成立了。

一百年来,大吉昌鼓乐社一直活跃在古城西安。乐社历任五位社长,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也涌现出周鼎山、裴玉杰、傅振中、杨家贞、赵继仓、马建章、苗良信、周志礼等著名鼓乐艺人。乐社现存6本曲谱,收藏曲目800个左右,鼓乐演奏分行乐和坐乐。每年农历三月十五、七月十五在兴善寺,农历六月十七、十八、十九在西五台古庙会演奏鼓乐。

古红庙鼓乐社

图片

古红庙鼓乐社属百年老社,原解放前为为古红庙古铜器社,由何毓斌(1925年生人)胡仁先(1920年生)、何克荣等传承至今。古红庙鼓乐社属于道派乐社,其主要特征为“清而近雅”,具有汉唐法曲的风格,形成了独特的道派韵味。

它以笛子为首,演奏主要乐曲,道派乐社吹笛的乐人为一位,他可随时在乐曲中加花加点,也就是润色,由他掌握时值,利用俗字谱的独特演奏风格起到完美的表演形式。

乐社主要以行乐、坐乐、念词、铜器三联为主要演奏形式:行乐有乱八仙(八种乐器、高把子、鼓),行走吹奏的散曲;坐乐以鼓点长短,串联乐曲形式一整套的坐乐曲,长时有2小时,短时有15分钟;铜器三联为打击乐朝庙进香,由一人开赞颂佛(神),其余人员随念唱词等。主要乐曲有行乐、十六拍、对刀、铜鼓、引令、清天歌等,坐乐有尺调八拍,念词,并发扬铜器三联“往南瞧”等。

白庙小区鼓乐社

图片

碑林区白庙小区古铜乐器社原地址在西安市社会路10号。1995年由钟鼓楼广场拆迁到碑林区延康东巷6号白庙小区院内小2楼一层,面积60 平方米。

解放前为长安胜宝泉铜器社,孟天禄、张文远先生自幼和老一辈乐师,朝香拜庙。每年农历六月十八日观世音菩萨成道日成为西安古庙会,届时古城大街有庙就有鼓乐,满城锣鼓、笙笛环绕热闹非凡。祈福古城风调雨顺。文革期间暂停活动,90年代才逐渐恢复,但只剩十几家乐社。2005年社长何学军聘请城隍庙鼓乐社理事,安来绪大师第二代传人邵忠信先生的徒弟高长远先生为白庙古乐社老师,传承道派鼓乐至今。

碑林区白庙小区古铜乐器社主要特点:一、旋律古雅,所传承的乐曲、乐器与道教经韵,法器密切相关,融入了道家绵柔修为不争的思想,形成平和幽雅,肃穆恬静的风格。二、内容丰富,有对神灵慈悲万能的赞美,对仙境美妙欢畅的渲染,对人生幻化悲哀的感悟,对招神遣将庄严的敬畏,对吉祥喜庆平安的祈愿。

古乐社现有人员 34人,平均年龄45岁,均由小区居民构成且都忙碌在各自平凡的工作岗位,依然坚持一周排练3次。主要人员具备笙、笛、管、箫、阮、打击乐、鼓、双云锣、方匣子、引锣等演奏技能,为“西安鼓乐”后续有人形成可持续。乐曲有行乐十六拍、对刀、铜鼓、引令、清天歌;坐乐有尺调八拍、赞念礼仪、铜器三锣。念词有“终南山”、“望南瞧”等。是民间乐社中少有的“风搅雪”古乐社。

图片
长安佛乐

 

图片

西安佛教古乐社前身为古城西安西大街伞坊一巷古乐社,地点在清代陕西按察司(即今西安市公安局所在地)东菩萨庙内。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其社因有僧侣加入,遂改名为佛教古乐社,社长和先生仍由余登赢老先生担任,社员虽仍为工、农、学、商均有,但僧侣却占了多数。除每年农历正月初五至二月二日进行演奏活动(舞狮、舞龙、旱船、竹马、七巧图等)外,农历六月初一在终南山南五台进行“祈雨,斗乐”。当月又在西安市区的西五台(现今西安市莲湖路古都新世界大酒店之南)“烧回炉香”。届时西安的所有古乐社,古铜器社全体出动,旌旗招展,古乐喧天,人山人海,蔚为壮观。

图片
朝山拜庙赞唸礼仪

 

图片

朝山拜庙赞唸礼仪诞生于古都西安,是西安地区影响广泛且历史悠久的民俗文化之一,传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它的执行者和传播者是西安地区的古铜乐社,原先叫“古铜器社”也叫“打呱社”。它们是由生生活在同一社区、街道或乡村的群众自发组织成的业余性质的文化组织,每年定期参加西安地区的朝山进香、庙会朝拜等传统民俗活动,宣扬陕西的风景名胜、赞颂祖国的大好河山、祈求国泰民安。

几十年来,在西安市的城市建设中,由于经历了街巷和市郊乡村的拆迁改造,原住居民先后搬迁,许多古铜乐社自然消失了,但在热爱朝山拜庙赞唸礼仪群众的支持下,许多乐社有的在原址,有的在新址又恢复了起来。它们继续定期在传统的庙会和法会上举行朝山拜庙赞唸礼仪,缅怀先贤,鼓舞人们继承先辈的优良传统,创建幸福生活。

图片
陶埙演奏技艺

 

图片

最早的埙出土于距今约6700年的西安半坡遗址,在世界原始艺术史中占有重要地位,那时将其用做打猎与集合如号角一样的工具。当时只有一个吹孔和一个指孔能吹出一个小三度,商代的埙比原始时期有了较大的发展,有陶制,石制和骨制的,以陶制最为常见,形体多为平底卵形,已发展到五孔,战国时期陶埙也为平底卵形,但也有其他形状的。在周代的乐器八音分类中,埙被列为土类乐器,是我国第一部民歌总集《诗经》中所载的29种乐器之一,秦汉以后,埙在中国的音乐历史上主要用于历代的宫廷音乐。埙的外形、大小和音域多种多样。

我国古代音乐有雅乐、颂乐之分,埙进入宫廷乐队后,也根据这两种音乐的需要,而有了雅埙与颂埙。雅埙大音低、颂埙小音高。埙用到了汉代出现七孔陶埙。隋唐时埙用于九部乐的《清乐》中。埙经历了由单音孔到多音孔的演变,逐渐形成能表达高雅、清丽、悲壮、深沉、凄凉之意的成熟乐器,被封建帝王们封为雅乐盛行于宫廷。《诗经·小雅》中就有伯氏吹埙,仲氏吹篪(chi)这样的关于描写埙在古代宫廷盛典中的演奏情景。可惜埙从明代起就失传于民间,直到光绪十四年(公元 1888年)清代吴浔源编写了《棠湖埙谱》,其中绘有埙图,标明了指法,阐述了吹奏方法,记写了《北寄生草》、《新梁州序》、《锁南枝》等六首乐曲,六小段诵经曲《普庵咒》。乐乐谱采用了近似昆曲谱的斜行记写式,谱字是由十二律字减化而成。谱字左侧,记写有歌词,谱字上方,标记有九种节拍记号以及演奏符号等。这本《埙谱》,到目前为止,是发现最早也是唯一正式刊行的埙专用乐谱,无论对于古埙制法、奏法以及埙谱研究,都具有较高的价值,是一本难得的珍贵史料。

图片
古埙吹奏艺术

 

图片

埙是华夏原始先民们在长期生产劳动实践中逐步创造出来的吹奏乐器。上世纪80年代末,随着陶埙制作工艺完善成熟,逐渐增加音孔(拓宽音域),发展成可以适用于国际标准的“十二平均律”曲目要求吹奏曲调的旋律乐器。这期间,常年从事民族吹管乐吹奏的元修和弟子邵增茂先生及第三代传承人黄建军,经过反复实践探索,恢复了古老的埙乐吹奏艺术,并于上世纪90年代初,将古埙吹奏艺术推向民间舞台,渐渐成为人们熟知的埙乐艺术。

埙乐属吹管乐,“用气原则”尤为重要,恒定贯穿于吹奏全程。古埙吹奏可锻炼,提高人的肺活量,并能有效地“吐故纳新”使胸腔的污浊之气呼出,通过对“风门”有效控制而产生的美妙音乐,再吸入清新的空气,使人的内脏得到氧气补充,吹奏古埙具有养生保健和音乐表达双重效果,故此深受人们喜爱!

图片
古琴演奏技艺

 

古琴,又称瑶琴、玉琴、七弦琴,是中国传统拨弦乐器,有三千年以上历史,属于八音中的丝。古琴音域宽广,音色深沉,余音悠远。

图片

 广陵古琴演奏技艺 

广陵派古琴艺术是中国古琴艺术最重要的流派之一,其生成与发展的历史几与中国古琴艺术同步,其基本内容与艺术特征既沿袭了古琴艺术的一般规律,又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和独创性。

 姚门古琴演奏技艺 

姚门琴派起自浙派徐元白的弟子姚炳炎,为浙派的一支。姚炳炎精于打谱,一生打谱五十余曲。其打谱的琴曲以态度严谨,忠实于原谱为特点。故姚门独立打谱的琴曲颇多。

 吴门琴派演奏技艺 

吴门琴学源远流长。春秋时期,言子在吴地弦歌化俗,传播琴艺。东汉时,蔡邕远迹吴会授琴十二年,发吴派琴学之端,流传焦尾琴的故事。初唐大琴家赵耶利称赞“吴声清婉,若长江广流,绵延徐逝,有国士之风。” 明清时期吴派先后出虞山、广陵诸派。吴兰荪、吴浸阳两位古琴大家在继续传统的基础上创立吴门琴派,并由吴兆基融会贯通,集吴派古琴之大成。

 秦派古琴艺术 

流传在十三朝古都西安的秦派古琴,其风格和艺术表现有别于其他琴派,它以琴歌吟唱为主,合奏或独奏为辅,琴歌吟唱讲究:和、静、清、远、古、淡、恬、逸、雅、丽、亮、彩、洁、润、圆、坚、宏、细、流、健、轻、重、迟、速。

更深入地了解非遗

才能帮助我们更好传承非遗

历史前行,文脉存续

民族才能够生生不息

编辑:孙苗苗



主办:西安市碑林区人民政府  承办:西安广播电视台
联系地址:西安市曲江池西路60号 邮箱:xatv@xiancity.cn 新闻热线:029-853566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