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为深入推进“人文碑林”建设,进一步挖掘辖区历史文化资源,用文化的视角和文学的笔触,讲好“碑林故事”,呈现碑林新风貌新气象,2024年碑林区委宣传部、碑林区文联开展“西安因你而美·我眼中的美丽碑林”文学主题采风创作活动,组织30余名省市区骨干作家深入辖区25个历史点位采风创作。经省作协专家代表综合评审,最终评选出40篇文学佳作。即日起,“魅力碑林”分批次专栏推送,欢迎广大市民朋友品评欣赏。
我的小雁塔
文/段路晨
去年到北京开会,会后专程见一位和我合作多年的作曲人。在商量一起去的地点时,她说,如果只推荐一个地方,那就是什刹海,因为那里承载了她的很多故事,很多快乐与悲伤的时刻,她都会一个人去那里。听到这,我很感慨,由此想到:她有她的什刹海,我有我的小雁塔。
上世纪90年代,我父母单位到西安出差所住的招待所就在碑林区友谊西路小雁塔旁边。小时候跟妈妈来西安,清晨拉开窗帘,睡眼惺忪中映入眼帘的土黄色小雁塔,至今记忆犹新。我也一度天真地认为,大雁塔是大雁的家,小雁塔是小燕子的家。小孩天生对“小”字有一种莫名的亲切感,这个以“小”字开头的建筑,也让孩提时代的我觉得它无比可爱。
我大学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地点,距离小雁塔很近,天气晴好的中午,午饭后,常常和要好的同事去里面遛弯。这是一个登记身份证便能免费进入的古迹,里面不光有一座塔,还有坐落着拥有诸多文物的西安博物院。除此之外,还有很多花草植物,春天看柳、夏天赏荷、秋天看色彩丰富的爬墙虎……
过了几年,我家也搬到了附近,从一个人到一家人,或是带着朋友一起,在那里,留下了许许多多在记忆里鲜活的画面。洁白的木兰、缤纷的绣球、休憩的小猫,还有那些渐行渐远的面孔和话语……十几年来,有不少和小雁塔的合影,从照片看去,我自己的样貌也发生了改变,小雁塔下,见证过我人生的很多转折。
西安博物院里有一组面貌各异的唐代仕女俑,每一次看到她们,都不由惊叹俑的生动形象。后来得知,小雁塔是由唐朝宫女们集资修建的一座塔。小雁塔在唐宋时期一直叫做“荐福寺塔”,如今的景区南门,曾经是荐福寺的正门。小雁塔的修建比荐福寺晚了两年,因为形状和大雁塔相似,故而因此更名。
小雁塔和荐福寺钟楼内的古钟是合称为“关中八景”之一的“雁塔晨钟”。这口钟于金代铸造,最早悬挂于渭河边的武功崇教寺内,因渭河发水河床改道,寺院被水冲毁,大钟沉于河滩。清代康熙年间,重新发现这口钟,于是移入西安荐福寺内小雁塔旁的钟楼里。据说这口钟的声音可以传到数十里外,晨钟祈福,也是由来已久的传统。
如今我们看到的小雁塔,早已没有了塔顶,因为它经历过令人惊叹的“三离三合”。明代陕西发生了6级地震,将塔身自上而下震裂了一条一尺多宽的缝,而这个缝在34年后的另一场地震中被合拢了。后来的数百年间,这样“神合”的奇观又重复了两次,一次次在大地震中幸存,只裂开而不倒塌。新中国成立后,专家们研究出这座塔下,是一个用夯土筑成的半球体,如同不倒翁的原理一般,才保小雁塔屹立不倒。又或许这座塔承载着众多人祈福的心愿所以才岿然不倒。
夜晚,站在我家可以远远眺望到小雁塔,他静静地伫立在那里,充满神秘,无比庄严。昨晚,从围墙外经过,我又看到了那熟悉的小雁塔,这是和我相熟的小雁塔。
作者简介:
段路晨,青年作家、词作家,陕西省歌舞剧院编剧。中国音乐文学学会理事、陕西省音乐文学学会副会长、陕西省散文学会青年委员会委员、碑林区作协理事,入选陕西省文学艺术创作“百人计划”,陕西省青年艺术人才(编剧),西安市百名优秀青年文艺人才。
编辑:孙苗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