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今日要闻  今日头条  身边感动  街道播报  家住社区  走进直播间  政法在线  微视频  教育  行走碑林  文旅融合  碑林视频  科普知识  碑林故事  党建新闻   文苑风采

优秀征文 || 清秋访雁塔

来源:碑林文艺 时间:2024-10-16 15:41 字号:

编者按:

为深入推进“人文碑林”建设,进一步挖掘辖区历史文化资源,用文化的视角和文学的笔触,讲好“碑林故事”,呈现碑林新风貌新气象,2024年碑林区委宣传部、碑林区文联开展“西安因你而美·我眼中的美丽碑林”文学主题采风创作活动,组织30余名省市区骨干作家深入辖区25个历史点位采风创作。经省作协专家代表综合评审,最终评选出40篇文学佳作。即日起,“魅力碑林”分批次专栏推送,欢迎广大市民朋友品评欣赏。

清秋访雁塔

文/胡  颖

离离暑云散,袅袅凉风起。处暑后四五日,一场秋雨将暑气撤得干干净净。晨起,数抹胭红的朝霞铺展于天际,中间的最绚丽,两侧的稍羞涩,最后和淡云连成一片,像亭亭的女儿的裙。有时月亮还未完全隐去,一湾浅浅的月影挂在天际。

于秋光熹微时,走进千年藏经译场----小雁塔。

古槐千年,虬枝劲干,茂叶葳蕤,依然油绿的树叶荫蔽着“敕赐荐福寺”几个大字,提醒我们这不是一座普通的寺院,而是跨越千年的皇家寺院,曾经被称为“潜龙旧宅”-----隋炀帝杨广做藩王时的晋王府、唐中宗李显未登基时的英王府。曾经居住的人已然远去,唯千年古塔与古槐依然。记得七月初的一天,0048号古槐枝头开出了一串串月白的花,两两相对,状如轻盈的蝴蝶。未开的紧紧贴在枝条上,绿豆大小,银铃般生动。花开得并不茂盛,枝头的三五串斜斜倚着,似在聆听什么。有长尾的鸟儿呼呼掠过,树枝跟着摇晃起来,花像荡了秋千一样兀自摇摆,一时恍惚了,不敢相信这跨越千年的花,就这样与我不期而遇。香火鼎盛时,它在开花;无人问津时,它依然开花。站立树下,定定地望着它们,蓦然想起“生命”这个词!槐树的驻颜术来自它特有的“休眠”特性,一旦树龄太老或者生理病变,就会启动“自我保护”状态,表面看枯死一样,但待时机成熟又会重萌新枝,举树芳华。古槐不死,枯木逢春,向来被视为吉祥的象征。

古槐身后,广玉兰荫盖住长长的小径。每临春季,抬头望见如玉的花朵绽然开放,每一朵花都饱蘸着沁人的馨香,缕缕潜入鼻息。低首照见树影、花影、人影,仿佛自己也变成了一株树,一朵花。寂静安然处,你听!渺渺的钟声传入耳中。“雁塔晨钟”之景定名于清代,指的是清代荐福寺中的晨钟报晓。据传,叩击此钟能祈福、消灾、传播思念之情,又被人称为“神钟”。钟声是希冀,亦是提醒:远方有牵挂你的人,无论多远、多难,记得回家。

小雁塔因荐福寺而建,先建寺,后造塔,谓之荐福寺塔。古塔千年,见证了地震、离乱、神合。或许人声渐稀时,默立塔下,会听到一声叹息。抬眼望,塔檐四周均已缺角,缺损的四角记录下小雁塔命运多舛的前世。如今,它静默如初,如一株俏然的春笋立于西安南门外友谊西路上。院墙之外,车水马龙,是烟火人间的此岸;院墙之内,古塔千年,是正心诚意的彼岸。我们来世间一趟,游走于此岸的喧嚣,也需时时回到彼岸的宁静。或许,游人来此并无去弃庞杂的奢望,倘若离去时,多了一份内心的清明与释然,这份相逢便是有意义的。

小雁塔的修建,虽史书仅载“宫人率钱所立”,但当时沿海上丝绸之路,历波涛冒风浪,游学南海印度二十余载的义净三藏,带回梵本经、律、论400余部,合55万颂,义净也被唐朝廷迎请在荐福寺主持译场和寺务。义净精通梵文,故和玄奘一样能自任译主。他主持的译场,组织庞大,人才密集,参加翻译的人员都是学识渊博、学风严谨之人,不少朝廷要员(包括左右丞相)也参与了为文润色或监译、监护等工作,规模之盛,诵经之郑重前所未有。此后,荐福寺实际上成为长安城的国立译经院,它同慈恩寺并称帝都“三大译场”。如今,站在大雄宝殿前,默诵殿前楹联“义净弘愿仰玄奘大德西渡天竺求经典,孤帆劈浪慕那烂陀领二十五载传文明”,似乎看到义净三藏如炬的目光穿越千年,与众生隔空相会。

清秋时节,园区内栾树开得正好。黄色与绿色交相辉映,一直延伸向纯净温暖的蔚蓝里。离开时,蓦然回望-----小雁塔依然挺拔秀丽,古槐依然开出明媚的花,跨越万水千山的经卷义理或许早已融入芸芸众生的生活。四季轮回,改变了容颜,不变的信仰却永远留在人们心中。忽然之间理解了,原来“青春”是一个动词,一直属于相信它的人。

作者简介:

胡颖,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碑林区作协副秘书长。陕西省散文学会教育文学委员会副主任,陕西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合作导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编辑:孙苗苗



主办:西安市碑林区人民政府  承办:西安广播电视台
联系地址:西安市曲江池西路60号 邮箱:xatv@xiancity.cn 新闻热线:029-853566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