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
为深入推进“人文碑林”建设,进一步挖掘辖区历史文化资源,用文化的视角和文学的笔触,讲好“碑林故事”,呈现碑林新风貌新气象,2024年碑林区委宣传部、碑林区文联开展“西安因你而美·我眼中的美丽碑林”文学主题采风创作活动,组织30余名省市区骨干作家深入辖区25个历史点位采风创作。经省作协专家代表综合评审,最终评选出40篇文学佳作。即日起,“魅力碑林”分批次专栏推送,欢迎广大市民朋友品评欣赏。
在老菜场里感受烟火人生
文/孙亚玲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慢慢地喜欢上了晨起漫步,晚赏夕霞的时光。
在建国路住了30年,往日里出长乐门,绕环城公园走一圈,再到建国门,踏着顺城巷的青石古砖,到信义巷里的老菜场,是我的日课之一。
老菜场,几年前还叫建国门菜市场,蔬菜区是把位于信义巷的老平绒厂的第三纺织车间改建而成的,水果区是原来的仓库,水产品区是第二纺织车间,菜市场南门边紧靠东城墙的这排两层楼房,听说是平绒厂的办公区域,如今在山墙上开了多个门,形成门面房出租。

这个菜市场,是我在西安见到的最大、最有文化艺术氛围的菜市场。在建国门口,一溜儿竖立着各式布旗招牌,有巴西烤肉、酒吧、日韩料理、越南猫屎咖啡等新潮店铺。当然鲜花店网红非遗文创店也有,这些店铺大多居于二楼,是年轻人常顾的地方。说实话,我每日里在此留恋,也只侧着头仰望着那些花花绿绿的灯光闪烁,并不曾踏入一步。
老菜场最热闹的时候是傍晚,那一首一首摇滚乐、流行歌曲,会随着时光在舒缓的旋律中缓缓流过。而这样从容悠闲的漫时光,即使漫步中没有向往的诗和远方,却也是让人喜欢的悠闲。这里少了每日暮炊的烟火,却多了生活的浪漫,一个人静静地或坐或躺在竹椅上,看着天边霞彩一点点地被夜色揉入天空,心底不免会生出几许惬意、清欢来。
夏日多雨,今年这个七月更甚。站在窗前,总觉得沉闷,听着窗外这停了又下、下了又停的雨滴,思绪也随着雨声起伏,时而飘向远方,时而又回到眼前。这雨,似乎是生活的隐喻,有急有缓,有停有续,充满了未知和变化,人的思绪也不由得随着这雨变化着。
撑起雨伞,迎着细雨,往老菜场荡去。
今天的老菜场,人不多,清闲。
收起伞,往一家罐罐茶店走去。
店里布置得既新潮又古朴,每个白色的粗布门帘后都排着一张古木色的茶桌,四只圆木墩子。桌上整整齐齐地布着青花瓷小碟,里边放着水果和小食品。
我挑了最僻静的一隅坐下,瞅着面前桌上的茶水牌,菊花茶、滇红、白茶、生熟普洱、汉中仙毫、泾阳茯茶五花八门,应有尽有。往日里我不喜茶,怕影响睡眠,翻来覆去地看了多遍,也选不了一种。
他看了我一会,便自顾自地端来一只黑陶煮茶罐,里边放着红枣黄菊黑枸杞玫瑰花放在我面前。“知道你睡眠不好,就给您配了养颜助眠茶。”
白白净净,话语不多,着一袭灰色西服的他,戴着一副无框眼镜,很文静的样子。我瞅着他手中煮茶的陶罐,娴熟而轻巧,像是在做一件美术作品一样优美。
“我喜欢您的文字,清秀亮丽中又有着特别深刻的哲理。”他一边煮着茶,一边用低沉的声音说着。
“我们认识吗?”我惊讶地问着。
“认识,很早以前就认识了,只是我们从来没有面对面地说过话而已。”
“你也喜欢文学。”我抬头仔细地望着他棱角分明的脸颊。
“是的。”他还是低头煮茶,不曾抬头看我。
“楼下的旧书店是我父母开的,我母亲有你的微信,每次只要有收到的新书,她都会第一时间给你打电话,让你过来挑选。”
“我怎么没有见过你。”
“我大学刚毕业,学的是汉语言文学,工作还没找到,就把父母在二楼的这两间休息室改造成茶吧了。”他认真地往陶罐里注水,“泡茶的过程也是一种享受,看着茶叶在水中舒展、翻腾,每一口茶水都让人在品味的同时也能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大自然的精华。”
“这样挺好的,既可以创业也可以学习。”
“是的,来这里喝茶的客人,我都会认真地观察他们的举动,发现他们的需求与爱好,洞察他们的思想,积累我的写作素材,积淀我的人生,充实我的理想。”

煮好茶,他为我倒了一杯,然后站起来,左手背后,右手做着请的姿势。
没有再说话,潇洒地转过身,走了。
岁月悠悠,往昔的回忆如一条蜿蜒的河流,缓缓流淌。那些曾经的日子,无论是欢笑还是忧郁,都随着这一杯香茶,静静地滑入腹中。
城墙根下,顺城巷里,人如潮涌,我总是感慨:哪儿来这么多的人啊,这么悠悠闲闲地来,吃饭喝茶,买菜买果,到三楼阳台泡吧,拍照打卡,他们为啥总是那么的清闲呢?至此,这条烟火巷子是成了人的旋涡,却都是因为一个主题,为老菜场的现代文化文创而来,为了寻找古西安城的厚重而来。
一大早来菜场的,多是以老太太和老大爷居多,其中不乏一些穿着得体的老人。她们保养得特好,面红齿白,身材苗条,有的甚至还着一身真丝旗袍,手里拎着很有特色的白色软布包,是专门为盛菜而备的。
七月的一日,我起得很早,趁着兴致来到了菜场,只见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夫人,指甲上涂着大红色的指甲油,穿着一件天蓝色的绣花对襟马甲,里边套着件雪青短袖,黑色的阔腿裤把整个脚面都遮着,但那双擦拭得锃亮的黑色带跟中式皮鞋,很是抢眼。我很好奇,这么一位雍容华贵的老夫人,怎么也会来这充满市井烟火气的菜市场呢?于是我就一路跟着她,看她到底是来买菜还是有其他的事情。也许是我跟随的时间太长,引起了老夫人的警惕,她一边往前走,还偶尔回头面带微笑地看着我,偶尔走快几步,我也快速跟紧,她看我跟得紧,就又慢下脚步,故意让我先走。可我是铁了心的要跟着老夫人,她快我快,她慢我慢,在如此三番两次、两次三番的迂回中,她幽雅地回过身,还是用那种自带高贵的微笑,问我:
“孩子,您有事吗?是有什么困难吗?”
我摇摇头,也面带微笑地对她说:“没有。”
“那您为什么一直跟着我?”还是那样幽雅地保持着微笑。
“我想看您来菜市场干啥?”
“来菜市场,当然是买菜啊。”她轻轻地用手指着菜台上的蔬菜,对着我说。
“您看起来这么知性、高贵。”
“孩子,再怎么知性、高贵的人都需要一日三餐的。”她依然保持着幽雅,脸上盈着微笑,“我来菜市场,一是为了锻炼身体,二是为了买个新鲜,更重要的是第三点,为了感受老菜场这条烟火巷子带给我热辣滚烫的生活啊。”
“原来您的生活也是和大众一样的啊。”
“那当然了,不过我坚持‘宁肯少吃,尽量吃好’的原则。”
“再颠沛的日子,也要靓丽的活。”我小声地说着。
“对的。”说完话,向我轻轻地点了点头。
告别了老夫人,我略有所思地走在顺城巷的青石板街上,看着来来往往的各色行人,想想生活,也不一定要疲于忙碌,不必太执着于梦想,在清浅的时光里,安静地享受这人间烟火的暖,漫生活的闲适,不也挺好的吗?
编辑:孙苗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