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今日要闻  今日头条  身边感动  街道播报  家住社区  走进直播间  政法在线  微视频  教育  行走碑林  文旅融合  碑林视频  科普知识  碑林故事  党建新闻   文苑风采

优秀征文 || 荐福寺的塔

来源:碑林文艺 时间:2024-12-06 08:58 字号:

编者按:

为深入推进“人文碑林”建设,进一步挖掘辖区历史文化资源,用文化的视角和文学的笔触,讲好“碑林故事”,呈现碑林新风貌新气象,2024年碑林区委宣传部、碑林区文联开展“西安因你而美·我眼中的美丽碑林”文学主题采风创作活动,组织30余名省市区骨干作家深入辖区25个历史点位采风创作。经省作协专家代表综合评审,最终评选出40篇文学佳作。即日起,“魅力碑林”分批次专栏推送,欢迎广大市民朋友品评欣赏。

荐福寺的塔

/秦延安

它是大唐圣僧存放取回经书的佛塔,为皇家荐福圣地;它是中国早期方形密檐式砖塔的典型代表,记录着大唐建筑风格;它历经1300多年70余次地震,三裂三合至今不倒;它是关中八景之一,雁塔晨钟盛名不衰。它就是小雁塔,一个佛教传入中原并融入汉文化的标志性建筑,用自己的历程和历史演绎出了西安千年文化。
“有塔便有寺”。塔最初是用以供奉或收藏佛骨、佛像、佛经、僧人遗体的场所。自佛教东传,经过不断吸收发扬,遂发展演变成为有着特定形式和风格的中国传统建筑。中国早期的佛教寺院大多是以塔为中心的,而荐福寺则是先有寺后有塔的,这与大唐的文化开放和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有着密切联系。唐朝的恢弘气度,让佛教也异常兴盛,除著名的天文学家一行、医学家鉴真、书法家怀素等高僧外,还有一名和玄奘一样西游的圣僧义净。只不过他是从长安出发一路南行,在广州乘船泛海去印度取经。历经25年,带回佛经400余部,于唐中宗神龙二年(公元706年)入荐福寺译经

图片

荐福寺是武则天为丈夫、唐睿宗李旦为父亲唐高宗追福而兴建的寺院。为了存放这些历经千辛万苦取回的佛经、佛图和翻译出来的经书,义净上奏朝廷请求出资修建荐福寺塔。适逢李显复位,从武周王朝中侥幸存活下来的唐中宗一口答应,下令道岸与工部尚书张锡共同监理。历经2 年建设,15层高的佛塔在荐福寺之南的安仁坊浮图院中修建起来,这就是小雁塔。《西京记》载:“西北隅有荐福浮屠院,实景龙中宫人率钱造之。”孤高耸天的小雁塔,以它巨大超人的空间体量,打破了唐朝传统建筑平缓坦然的空间序列,是佛陀涅磐神圣的象征,为荐福寺增光不少。

“女皇立寺、中宗造塔”,让小雁塔身价倍增,声名远扬。即使今天,在中国17000多座古塔中,小雁塔仍作为西安一个符号被世人所熟知。接待一位新疆而来的朋友,我介绍道,西安是十三朝古都,有世界八大奇迹之一的兵马俑,有皇家园林之称的华清池,有书法艺术天堂的碑林......而朋友却说,他最想去小雁塔,这让我有些不解,直到走进小雁塔,我才理解朋友的诉求。

图片

虽然我的住地与小雁塔近在咫尺,并经常路过,但却从未走进去认真看过。绿树浓荫,为身处闹市的小雁塔开辟出了一片清静之地。一入院内,便如穿越历史,那些千年前的砖瓦、石雕,还有经风沐雨的树,都如一部史书,让你阅览不尽,而矗立其中的塔更是巍峨和博大精深。虽然塔砖已被岁月打磨的失色,但整体依旧简朴、端庄,在舒展中给人以亭亭玉立的感觉。从下往上看,如帽沿的密檐,层层叠叠,直耸云天,没了顶的豁口真实地记录着它的神奇经历。且不说皇家寺院的尊贵,精美的密檐式纺锤形设计,单就建成至今1300多年屹立不倒且三裂三合的传奇,就极赋神秘色彩,而这些都不是一般古建所能媲美的。

图片

中国的塔从平面分有四方、六方、八方、圆形等,在层数上多为奇数。从建筑材料上分有砖、木、石、金、银、铁等。从建筑结构上分,有楼阁式、密檐式、亭阁式、覆钵式等。而玲珑秀丽的小雁塔却是典型的密檐式四方形建筑,与同时代庄严雄伟的大雁塔风格完全不同。炼砖、黄泥砌筑,磨砖对缝,错砖叠涩,砖缝施以过滤黄泥黏着,外壁缝隙的平均宽度仅2毫米,塔通高约43米。上有塔刹,下有地宫,内部为空腔式。每层均有楼板,设踏步梯盘旋而上。南北各层开有半圆形券窗,外侧两边设置佛龛台座,外壁有立柱、斗拱、棂窗装饰。底层南北镶以石门,门楣及门柱上刻有蔓草及供养天人图像,线条简洁、遒劲有力。这样的高超技艺,即使在现代化的今天也难以保证,而1300年前的唐人在没有任何现代设备的帮助下却做到了,这让人不得不佩服他们的巧工匠心。除了注意外表的细部装饰外,他们还特别重视塔整体外形的塑造。位于下部的方形塔基造型端正,塔身的密檐则随高度迭涩出檐,檐下砌有两层菱角牙子,形成重檐密阁、飒爽秀丽的效果。而塔高在首层为6.2米,以上逐层递减,至第八、九两层仅为2.28米,愈上愈促,到了最高层仅有70余厘米,使塔的外形成为富有弹性的抛物线,整体轮廓呈自然圆和的卷刹曲线。经过这种细致的造型处理,比例瘦长的塔虽高挺而不显尖削,粗壮的塔身虽硕壮而不显笨拙。

图片

诗一般的小雁塔,曾使无数文人骚客流连忘返。千百年来发生和积淀在小雁塔上的难解之谜,更引得无数游人沉思遐想。特别是70余次的地震,在开合中让最初的15层塔仅余13层,却始终不倒。原来聪慧的古人在建设时,深挖广布,把塔基建成为一个像实心锅的半球状,起到了地应力分散作用,类似于不倒翁原理。再加上塔身四面采用三角形的稳固形状,这就造就了小雁塔历经数震而不倒的“人合”奇迹。

塔立千年,点缀山河,其用途和意义已经远远超越了最初的佛塔限制,并被赋予了更多的理性内容,因为它本身就蕴含着诸多科学,如历史、佛学、道学、建筑学、材料学、美学、风水学、物理学、抗震学等,为我们研究古代多学科提供了佐证。塔说历史,印证明代,让人在饱享大唐建筑之美中领略中华民族的精粹,在追寻斗转星移的往事中去感受博大高远的唐人情怀。

作者简介:

秦延安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水利作协会员,陕西作协会员,碑林区作协会员,鲁迅文学院第27届中青年高级作家班学员

编辑:孙苗苗



主办:西安市碑林区人民政府  承办:西安广播电视台
联系地址:西安市曲江池西路60号 邮箱:xatv@xiancity.cn 新闻热线:029-853566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