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荐福寺的塔
文/秦延安
荐福寺是武则天为丈夫、唐睿宗李旦为父亲唐高宗追福而兴建的寺院。为了存放这些历经千辛万苦取回的佛经、佛图和翻译出来的经书,义净上奏朝廷请求出资修建荐福寺塔。适逢李显复位,从武周王朝中侥幸存活下来的唐中宗一口答应,下令道岸与工部尚书张锡共同监理。历经2 年建设,15层高的佛塔在荐福寺之南的安仁坊浮图院中修建起来,这就是小雁塔。《西京记》载:“西北隅有荐福浮屠院,实景龙中宫人率钱造之。”孤高耸天的小雁塔,以它巨大超人的空间体量,打破了唐朝传统建筑平缓坦然的空间序列,是佛陀涅磐神圣的象征,为荐福寺增光不少。
“女皇立寺、中宗造塔”,让小雁塔身价倍增,声名远扬。即使今天,在中国17000多座古塔中,小雁塔仍作为西安一个符号被世人所熟知。接待一位新疆而来的朋友,我介绍道,西安是十三朝古都,有世界八大奇迹之一的兵马俑,有皇家园林之称的华清池,有书法艺术天堂的碑林......而朋友却说,他最想去小雁塔,这让我有些不解,直到走进小雁塔,我才理解朋友的诉求。
虽然我的住地与小雁塔近在咫尺,并经常路过,但却从未走进去认真看过。绿树浓荫,为身处闹市的小雁塔开辟出了一片清静之地。一入院内,便如穿越历史,那些千年前的砖瓦、石雕,还有经风沐雨的树,都如一部史书,让你阅览不尽,而矗立其中的塔更是巍峨和博大精深。虽然塔砖已被岁月打磨的失色,但整体依旧简朴、端庄,在舒展中给人以亭亭玉立的感觉。从下往上看,如帽沿的密檐,层层叠叠,直耸云天,没了顶的豁口真实地记录着它的神奇经历。且不说皇家寺院的尊贵,精美的密檐式纺锤形设计,单就建成至今1300多年屹立不倒且三裂三合的传奇,就极赋神秘色彩,而这些都不是一般古建所能媲美的。
中国的塔从平面分有四方、六方、八方、圆形等,在层数上多为奇数。从建筑材料上分有砖、木、石、金、银、铁等。从建筑结构上分,有楼阁式、密檐式、亭阁式、覆钵式等。而玲珑秀丽的小雁塔却是典型的密檐式四方形建筑,与同时代庄严雄伟的大雁塔风格完全不同。炼砖、黄泥砌筑,磨砖对缝,错砖叠涩,砖缝施以过滤黄泥黏着,外壁缝隙的平均宽度仅2毫米,塔通高约43米。上有塔刹,下有地宫,内部为空腔式。每层均有楼板,设踏步梯盘旋而上。南北各层开有半圆形券窗,外侧两边设置佛龛台座,外壁有立柱、斗拱、棂窗装饰。底层南北镶以石门,门楣及门柱上刻有蔓草及供养天人图像,线条简洁、遒劲有力。这样的高超技艺,即使在现代化的今天也难以保证,而1300年前的唐人在没有任何现代设备的帮助下却做到了,这让人不得不佩服他们的巧工匠心。除了注意外表的细部装饰外,他们还特别重视塔整体外形的塑造。位于下部的方形塔基造型端正,塔身的密檐则随高度迭涩出檐,檐下砌有两层菱角牙子,形成重檐密阁、飒爽秀丽的效果。而塔高在首层为6.2米,以上逐层递减,至第八、九两层仅为2.28米,愈上愈促,到了最高层仅有70余厘米,使塔的外形成为富有弹性的抛物线,整体轮廓呈自然圆和的卷刹曲线。经过这种细致的造型处理,比例瘦长的塔虽高挺而不显尖削,粗壮的塔身虽硕壮而不显笨拙。
诗一般的小雁塔,曾使无数文人骚客流连忘返。千百年来发生和积淀在小雁塔上的难解之谜,更引得无数游人沉思遐想。特别是70余次的地震,在开合中让最初的15层塔仅余13层,却始终不倒。原来聪慧的古人在建设时,深挖广布,把塔基建成为一个像实心锅的半球状,起到了地应力分散作用,类似于不倒翁原理。再加上塔身四面采用三角形的稳固形状,这就造就了小雁塔历经数震而不倒的“人合”奇迹。
塔立千年,点缀山河,其用途和意义已经远远超越了最初的佛塔限制,并被赋予了更多的理性内容,因为它本身就蕴含着诸多科学,如历史、佛学、道学、建筑学、材料学、美学、风水学、物理学、抗震学等,为我们研究古代多学科提供了佐证。塔说历史,印证明代,让人在饱享大唐建筑之美中领略中华民族的精粹,在追寻斗转星移的往事中去感受博大高远的唐人情怀。
作者简介:
秦延安,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水利作协会员,陕西作协会员,碑林区作协会员,鲁迅文学院第27届中青年高级作家班学员。
编辑:孙苗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