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今日要闻  今日头条  身边感动  街道播报  家住社区  走进直播间  政法在线  微视频  教育  行走碑林  文旅融合  碑林视频  图片新闻  碑林故事  党建新闻   文苑风采

冯兆龙 || 大唐东市乐居场

来源:西安晚报 时间:2022-05-30 14:23 字号:

图片

 

我第一次知道乐居场,是三十多年前去那里探望一位朋友。那是一个傍晚,我穿过灯火通明、人流涌动的街道,在一条逼仄的巷子里,找到了租住的朋友。他租住在一个院子的三楼上,院子不大,但至少有五六户租房者,我那时对乐居场的印象是繁华热闹,但凌乱拥挤。

  

再次走进乐居场是2008年,那一年的12月乐居场进行棚户区改造,我去那里帮朋友搬迁家什,满街道都是拆迁改造的横幅,街巷已面目全非,空旷的街巷里只有出出进进的搬家车。我当时就感到了乐居场的萧条、落寞和那种无奈花落去的不甘。

2020年11月,我第三次来到乐居场,昔日的印象已全无踪影,取而代之的是整洁的街道和林立的高楼,但再也难寻当初这里车水马龙的繁华景象。

  

乐居场地处东南城角直对处,穿过太乙路与环城南路十字,沿咸宁西路东行300余米,右拐就是乐居场。乐居场的正北面是东关南街,它们之间只隔着一条咸宁西路。在乐居场北口,竖着一块“乐居场”的路牌,这也是拆迁改造后乐居场最醒目的标志了。如果没有这块路牌,也许若干年后,人们再也难寻昔日的乐居场了。乐居场路由北向南将乐居场分为东西两半,这条路也是以前的村道,不过,那时的村道两边到处是摊位小店,到处是穿梭人流,如今却是鳞次栉比的高楼。乐居场路中间与东市路相汇,东市路的北边有一片大空地,陪同采访的社区主任刘毓中说,这些空地是政府留着建设大唐东市遗址的用地,再往南过了东市路是新建的乐居场第2、3、4社区。

图片

乐居场旧景  陶浒 绘

刘主任自豪地说,他们村在唐代是东市所在地。他说大唐东市所处区域大部分和乐居场重合。当时唐长安经济中心集中在东、西两市,两市分别位于都城的东南与西南方。它们与长安城中的里坊一样,都是封闭式的建筑,四周有墙,夯土板筑,墙各开二门,两市各有八门。东市由于紧靠兴庆宫,周围坊里多皇室贵族和达官显贵宅第,故市中“四方珍奇,皆所积集”,市场经营的商品,多上等奢侈品,以满足皇室贵族和达官显贵的需要。

  

关于乐居场名字的来历,今年90岁高龄的老村民马安民说,他小时候人们叫这里“乐居厂”,而不是“乐居场”。老人特别解释了“厂”与“场”的区别。他说,据史书记载:盛唐时,这里是东市停放车马的地方,南来北往的购物者将骡马车辆停歇于此,人们叫“落车场”。我查阅《陕西省西安市地名志》也是这样记载的:明末,因地处东关南郭门外,为停放车辆、牲畜之地,得名落车场。那解放前后为什么人们一直写成“乐居厂”呢?我不解地问。马老先生笑着说,这可能是成为村庄以后,关中人的发音里“落”与“乐”、“车”与“居”同属一个读音,人们就将“落车场”改成了“乐居场”。至于什么时候由“场”改为“厂”,马老先生也说不上具体时间。不过,他说以前村里的老人有个说法,叫“有房为厂,无房为场”。笔者也在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年版的《辞海》中看到,“厂”的解释中也提到“棚舍”,而“场”的解释中也提到“平坦的空地”。老人说从清末到20世纪80年代都沿用“乐居厂”的写法。20世纪80年代后,“乐居厂”又改成了“乐居场”,他为此和村里12名老人还给相关部门写信,探讨过“场”字使用是否准确,市民政局给出了不容置疑的答复。

  

生于1932年的马安民,祖辈六代人都居住在乐居场,但他也不清楚乐居场成村于何时。不过他说,清嘉庆年间《咸宁县志》就有乐居场堡的记载。他也记得小时候的乐居场是一个比较完整的大堡子,堡子被城墙围着,一条南北村道将堡子分为东西两半。堡子里有四条巷子,马路西侧为西巷,因居住着以售卖挂面闻名的八户人,又叫八家巷、挂面巷,有单独的堡子围墙。马路东侧为北巷、中巷和南巷,三个巷子合有一个堡子围墙。巷口各有涝池,以防涝蓄水,20世纪60年代中期还可以看到当时的人们在涝池里洗衣洗物。四条巷子共修有5个堡子门楼,北巷门楼悬挂着“真武阁”牌匾,该牌匾是明真武年间皇上手书门匾。中巷有东、西两门,西门楼悬挂着“兴隆堡”牌匾,据探讨,这个牌匾十有八九是当时的村名,东门楼悬挂着“紫气东来”牌匾。南巷门楼上有“安逸门”三个字的大匾,寓意“安全门”。

  

马老先生说,当时村子南北方向还有两座庙宇,村北的庙宇叫“老爷庙”,也称“关公庙”,庙内供奉着关公像,供村民祭拜祈福。后来,军阀刘镇华围攻西安城时,他们的军队就曾驻扎在乐居场村,因部队做饭要用木材,就把庙内大殿房屋的房梁、木柱子和椽等木材全部拆除,只剩下砖砌的关公老爷神堂,庙宇也逐渐毁弃。

  

村南的庙宇叫“皇家庙”,也称“南头庙”,庙内建筑气势磅礴,屋脊上都是琉璃瓦,两侧墙上有彩绘飞天龙画和送子娘娘。中央建有三间房屋的大雄宝殿,殿里有释迦牟尼大佛坐像。大殿后面东侧,有一佛爷洞,洞里有一尊弥勒佛,洞壁用砖砌成,洞深十余米,有蛇有老鼠,夏天还有蚂蚱乱蹦乱跳。传说夏天人将耳朵贴在洞北边的墙壁,可以听到哗哗的流水声。

  

“皇家庙”也一直是乐居场村民过忙罢会的地方,每年农历七月初一前后,为庆农业丰收,都要在“皇家庙”门前举行三天庙会,白天演木偶戏,晚上演牛皮灯笼戏、唱秦腔,热闹非凡。

  

马老先生说,现在的乐居厂小学就是以前的“皇家庙”。他说民国时期,中巷有位热爱教育事业的武作栋老先生,以“皇家庙”大殿为基础办起了私塾学校。庙宇的神像不能拆除,武老先生请木匠将神像用木框隔离圈起来,中央留有两扇小门,作为村民祭拜的通道。学校设1至4年级,分四个班,分时上课。起初只有五六个娃,后来发展到100多名。除本村外,还有刘家庄、王家村、李家村的学生。再后来,民国取消私塾,建立学校体制,这所私塾便改为“乐居场初级小学校”,武作栋老先生成为首任校长。解放后,政府拆除了庙内大殿,盖起了砖瓦房教室,增设了五、六年级,学校也由民办公助改为公办高等小学校。今天的乐居厂小学就是由此演化而来。

  

马安民老人说,解放前,居住在乐居场的人不一定人人都有土地,许多人为了生计,除了农业生产外,就是跑运输,那时的运输工具主要是铁轱辘木轮马车,三四匹骡马拉一辆大车,东跑潼关、灵宝、洛阳,南跑汉中、成都,西跑天水、平凉、兰州,北跑长武、永寿、铜川。路途遥远,道路坎坷、山路崎岖,很是艰难,主要拉运山货、杂货、布匹、药材等。每次出车前后时间就得月余半载。当时在村里的妇女很替丈夫担忧,常常唱着一首歌:“长鞭儿啪啪一声响!哥哥呦赶车跑平凉。一去月余不见面,妹妹呀在家等你等得慌……”后来,铁轱辘大车变成了充气的胶轮大车,车的载重量增大了,装运的货物也就多了,收入也增多不少。解放初期,全村已有50余辆马拉胶轮大车,合作社后,村里还成立了乐居场运输队,薛玉振任队长,成员有20多人。

  

解放前,乐居场归咸宁县所管辖,有村长、保长和甲长,是一个人多姓杂的村子。马安民老人说村里的大姓主要有康家、安家、雍家和王家。解放后,特别是1958年年底在拓宽和平路和建国路时,政府将城内的大部分居民拆迁安置在乐居场的东边,人们习惯称为“东新村”。当时迁来的居民大多为河南籍,新建的房屋多为茅草房,后又建成砖瓦房。上世纪90年代,大多数又改建成两层或三层楼房,除了自己居住外,多余的房屋用于出租。

  

解放后,乐居场由四条巷子变成了六条巷子,路东是二、四、六巷,路西是一、三、五巷,东新村划归四巷。人民公社化时,村里成立了乐居场大队,辖5个小队。此时,全村已有人口1000余人,土地数百亩。大队又陆续开办了村北企业粉条厂、豆腐坊、豆芽菜坊、苹果园、五金厂、面包房、锁子厂等。1975年人民公社化二级核算时,乐居场又将5个小队合并成一个大队,结构形式继续为粮、菜农。1979年,乐居场1、2、3、5小队改制为碑林区乐南村,4小队改制为碑林区乐北村。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乐居场也和全国的农村一样,分田到户、土地承包、个体经营。沿街的门面房逐渐对外开放,做起了生意。有租下开旅馆、开饭馆的,也有租下作小卖部、开商店的。乐居场开设的第一家门面店铺就是白玫瑰理发馆,当时由大差市白玫瑰理发店的退休师傅在此经营,生意非常兴隆。20世纪90年代初,乐居场二巷家家开起了旅馆,经营旅游业,当年的生意相当红火。1994年,由现任社区支部书记、主任刘毓中等人发起,协同村上办起了当时西北地区最早的唯一一家经营皮衣、童装加工、批发、销售一条龙的服装市场,村民的经济收入有了很大改变。

  

由于国家建设需要,乐居场南村和北村分别于1987年、1994年撤村转户,随后,乐居场东村、南村、西村、北村居委会相继诞生。2000年10月,乐居场社区成立,乐西、乐北两个居委会合并为乐居场第一社区,乐东、乐南两个居委会合并为乐居场第二社区。

行走于乐居场,我感慨于千年前盛唐的东市如今高楼林立、车水马龙。街头漫撒的落叶,用尽了一片萧瑟的枯黄摇曳着自己无言的沧桑,远古的驿站没有了,街头的车声却仍萦绕耳旁;繁盛的东市不在了,辉煌的余音却并未完全灭失。如今,时光退去了往日所有的韶华,曾经无论怎样的富有也都在弹指间成为历史的追忆。

都市村庄的消失,是城市化和经济不断发展的必然结果。也许村庄会一直消失下去,但我们希望在村庄消失的同时,不要把我们的历史和文化都消失了。

 

图片

编辑:孙苗苗



主办:西安市碑林区人民政府  承办:西安广播电视台
联系地址:西安市曲江池西路60号 邮箱:xatv@xiancity.cn 新闻热线:029-85356693